JBS商學院
Shopline為何爆集體離職?老闆必看的管理警訊與離職預告

Shopline為何爆集體離職?老闆必看的管理警訊與離職預告

Nov 20. 2025

 

Shopline 廣告團隊雙 11 前夕集體離職!這不是意外,而是企業管理的警訊

國內前三大的開店平台 Shopline 在 10 月底驚傳 廣告代操團隊集體離職,且時間點恰逢電商最關鍵的 雙十一檔期 前夕,震撼整個電商圈。

電商品牌早已進入暖身期準備活動,卻突然在關鍵時刻失去投手,彷彿大船即將啟航卻臨時換船長,讓市場議論紛紛,也讓許多商家急忙尋求外部代操協助。

薪資平台揭關鍵:薪水比同業高 10%,但為什麼還是留不住?

根據薪資查詢平台 比薪水 公布的資料:

  • 平均月薪:53,063 元
  • 平均年薪:約 71.9 萬元
  • 比同業高出 10%
  • 福利佳、遠端機制原本彈性、休假制度優於勞基法

但員工匿名反映:

1. 管理透明度降低、制度不穩定

  • 近年開始收緊管理制度
  • 遠距彈性縮減
  • 升遷不明確
  • 決策頻繁變動

2. 新主管不熟業務,出現「外行領導內行」現象

不少員工指出:

「主管不懂投放業務,導致團隊操作混亂。」

「制度反覆修改,無法安心規劃職涯。」

這些因素被認為是加速人才流動的原因之一。


廣告投手為何特別容易「集體離職」?集體離職恐是結構性問題

薪資平台指出,廣告產業普遍存在三大壓力:

1. 代操服務利潤薄

  • 收入多為廣告預算的 15%–25%
  • 需承擔大量溝通成本與即時操作壓力
  • 若人員離職,業務立即受到衝擊 → 形成惡性循環

2. 投手壓力爆大,24 小時都在盯 ROAS

電商投手比一般廣告投手壓力更強:

  • 需負責 ROAS(廣告成本回收)
  • 需隨時調整數據
  • 雙 11、618 等大檔更是爆肝

不少投手都坦言:

「吃飯、睡覺、上廁所都在看數據。」

3. 個體戶外流,組織更留不住頂尖人才

自由投手的收入往往高於企業:

  • 不需要開會
  • 不需要內部制度
  • 不需要寫報告
  • 收入可達企業內部的 2–3 倍

因此優秀投手會被市場吸走,企業自然難以維持穩定團隊。


shopline,代操,離職,人事

Shopline 回應:正在推出新廣告服務,業務整併中

Shopline 在事件後回應:

  • 即將推出新的廣告服務
  • 自 2025/10/1 起進行業務整合
  • 已完成客戶交接,服務不受影響
  • 尊重員工離職選擇

但事件背後真正值得老闆思考的是:

當公司進行重大調整時,內部溝通是否足夠? 制度變動是否讓一線員工失去信任? 管理是否跟得上組織擴張?


企業主必看的核心洞察:代操業人才難留=品牌風險極高

這次事件給所有品牌明確警訊:

品牌不能把生意綁在平台投手身上。

平台一變動,最受傷的永遠是:

✔ 廣告主

✔ 正在檔期衝刺的品牌

✔ 依賴單一投手的企業

企業主應盡快建立:

  • 自有 CRM(最重要)
  • 自家會員資料庫
  • 多支投手線(外包+內部)
  • 廣告帳號主導權
  • 最好具備基本投放知識,避免被牽著走

這是提升品牌抗風險能力最有效的方式。

離職預告最完整解析(企業主一定要懂的法律風險)

因為 Shopline 離職事件爆發後,大量搜尋暴增:

  • 離職要提前幾天?
  • 離職預告怎麼算?
  • Line 告知離職有效嗎?
  • 不預告離職會如何?

以下一次說清楚。

離職預告期天數(依《勞基法》)

年資 離職預告天數
未滿 3 個月 0 天,不需預告
3 個月–1 年 10 天
1–3 年 20 天
滿 3 年以上 30 天

✔ 假日、例假日、國定假日都算在內

✔ 員工只需「告知」即可,不需主管同意

離職預告計算方式(最簡單案例)

例:工作 7 個月 → 須提前 10 天預告

  • 7/31 提離職
  • 預告期=8/1~8/10
  • 8/10 最後一天上班
  • 8/11 正式離職日

離職一定要老闆同意嗎?

❌ 不需要。

✔ 只需告知即可。


Line、Email、口頭講離職有效嗎?

✔ 全部有效

✔ 建議保留紀錄避免爭議


員工未提前預告離職,企業主可以怎麼做?

1. 員工突離造成公司損害 → 可依《民法第 184 條》請求賠償

若員工突然離職導致:

  • 客戶流失
  • 訂單延誤
  • 專案中斷
  • 公司需額外投入人力成本

企業可主張「因突發離職造成損害」,

依法向勞工提出 民事損害賠償

➡ 適用法條:民法第 184 條 — 不法行為損害賠償

➡ 適用情境:突發離職導致公司實際損失


2. 契約有訂違約金條款 → 可依合約向員工求償

若勞動契約或聘用合約中明訂:

「未依離職預告天數需支付賠償金」

企業即可依照合約條款向員工請求違約金。

➡ 適用法條:契約自由原則

➡ 適用情境:合約已有明確寫出違約金/賠償條款


3. 員工離職時帶走公司資源或資訊 → 可提民刑事訴訟

若員工突然離職並涉及以下行為,公司可採取更強力的法律手段:

可能帶走的資訊包含:

  • 客戶名單
  • 行銷素材
  • 廣告後台資料
  • 訂單內容
  • 內部 SOP
  • 投放策略、成本資料
  • 公司文件、機密檔案

這些行為可能構成:

民事請求:

  • 《營業秘密法》第 12 條 — 可向員工求償

刑事責任

  • 《刑法第 317 條》:洩漏工商秘密罪
  • 《刑法第 342 條》:背信罪

➡ 適用情境:離職後仍使用、複製、外流公司機密

➡ 公司可同時提起 民事與刑事 行動


總結:Shopline 離職事件帶給老闆的三個管理提醒

提醒 1:薪水不是留才的關鍵,制度才是。

制度混亂、管理不透明、主管不懂業務,薪水再高也留不住人。

提醒 2:單一投手與單一平台依賴風險極高。

企業必須具備「投手替代性」與「資料自主權」。

提醒 3:企業需要提前設計完整的離職與交接制度。

特別是:

✔ 交接流程

✔ 帳號權限管理

✔ 機密資料保護

✔ 合約與違約條款

否則一名員工離職,就足以讓公司付出巨大代價。

想避免你的團隊分崩離析?

如果你希望:

  • 不靠天才員工也能穩定運作
  • 不怕主管離職就整組垮掉
  • 不再用血汗換營收
  • 用策略帶領企業,而不是用疲勞支撐企業

那麼《商業策略家》是一堂你必須來上的一堂課。

👉 《商業策略家》https://reurl.cc/9bpZvn

你的企業,不該再用「補洞」的方式經營。

從今天開始,讓策略接手,而不是疲勞接手。